最近,一个“36岁藤校毕业生确诊癌症”的故事打动全网。
【资料图】
主人公36岁,曾是藤校毕业的高材生,在风华正茂时不幸确诊癌症。
但她提出了一个让人讶异的说法:“确诊癌症最开始的那两个月竟然是开心,总算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。”
她说出了自己曾经为美好未来做出的努力:
来源:网络
她不断努力,想要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,但这一切都是以牺牲当前幸福和健康为代价的。
她在不久前确诊癌症,第一反应竟然是开心。
因为终于有理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,她还因此不顾父母的反对,搬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居住。
第二反应则是后悔,后悔为什么没有更早地做出改变,而现在愿望清单还很长,时间却已经不多了。
这篇贴文引发无数人唏嘘和共鸣:
很多人都将希望寄托于“理想的生活”,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。
所以为什么,我们就不能在当下好好爱自己呢?
来源:pexels
01 焦虑,幸福粉碎机
说起当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我的好朋友阿荷颇有心得。
从小,她就是被家长用来做榜样的对象。
外人看来,这是个成绩优秀、乖巧懂事的好孩子,应当顺风顺水,没有忧虑。
只有在和亲密的朋友聊天时,她才会透露内心真实的想法:“我过非常压抑。”
阿荷的压抑,源自于跟快乐有仇的母亲。
从小无论她取得什么成绩,母亲的第一反应总是“泼冷水”:
“全班第一又怎样,放在全校你还是第一吗?”
“别高兴得这么早,大学四年很长,找不到好的工作照样白搭。”
“工作是有着落了,但你也别自满啊,要多点为领导分担工作,争取升职。”
久而久之,阿荷发现自己变得跟母亲越发相像,有事没事总要“居安思危”一下,然后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焦虑。
来源:pexels
这种毫无必要的担忧,是我们现实幸福感的粉碎机。
在《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》这本书中,作者认为,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有两种特质:
1、对不确定性的忍耐程度较低,对未来过分担忧
2、害怕失控感,特别追求一种“尽在掌握”的感觉
焦虑只存在与一个人对结果无法掌握,而结果又存在好坏多种可能时。
来源:pexels
学者埃克哈特•托利在著作《当下的力量》里提到:
“你身处此时此刻,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。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。 ”
偏偏,东亚传统文化特别讲求对未来的关注,虽然李白有云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“未雨绸缪”才是主流。
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,我们反而会因为过度的焦虑连此时此刻的幸福感都丢掉了。
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有个很特别的观点,他说:
“人生是连续的刹那,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。”
换言之,我们能把握住的只有现在,如果连当下都不关注,未来也同样没有任何意义。
与其患得患失地过日子,不如接纳那份“人生得意须尽欢”的渴望。
02 外在认同是内卷的元凶
看到这里,也许有人会说:“不是我不想活在当下,是我一想到家人或其他人,就不敢浪了,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对得住别人。”
其实这绝不是个例,和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聊天时,她提到了一个深刻感受:
“中国人就是比外国人更爱卷,哪怕是在同一个学校,大家成绩都是A,中国孩子还是会在放学后死命补习。”
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?
中国传统文化,本就很强调利他精神。
比如“百行孝为先”,强调的是顺从父母,履行家庭责任,这就让很多人将父母的认同和自我价值划上了等号。
长大以后,我们又将这种心态投射到师长、上司、朋友、伴侣身上,下意识认为,和别人的“情分”相比,我们自己的感受反而是不重要的,必要时委屈自己也没所谓。
来源:pexels
就这样,我们主动异化自己,将自己投入无尽的内卷之中,竭尽所能当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,牺牲自己以满足他人的期待。
韩裔美国社会学家韩炳哲,在他的《倦怠社会》中,将这种无意识自发的“卷”,称为自我剥削。
比被制度逼着加班更可怕的,是为了所谓“更美好的明天”,主动牺牲当下的生活。
父母生活的年代,信奉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。
坚信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,而如今,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减缓,年轻人很难完成“一代更比一代强”的使命。
在这种背景下,推磨式的埋头努力,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欺欺人、缓解焦虑的假忙碌。
忙不一定会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未来,但最起码会让我们感到心安,获得一些掌控感。
无尽的忙碌与徒劳中,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压迫,未来和当下都受到影响。
也许,我们真的应该转变一种心态了。
03 为自己活在当下
到底该如何摆脱焦虑,过好当下的生活呢?这里有一些小建议:
1)将自我价值和他人做切割
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:
“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,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。”
界限感是自我意识的关键,想要好好爱自己,请先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看法进行解绑。
从一些小事开始,逐渐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切割。
你可以列一个清单,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,列出“别人不认同,但自己一直想做”的事情。
来源:pexels
比如染特殊发色、学一个“没用”的技能,乃至跳槽等等。
每隔一段时间,你就可以尝试按顺序实现一件事,一开始可能会遇到阻力,但对你来说,也是一个挑战的机会。
你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表态、说服他人,以及坚定自己的意志。慢慢地,你会变得更有主见,内心也必然会更充盈。
2)关爱自己,从吃喝玩乐开始
吃喝玩乐非常重要,不过不是指奢靡的物质享受,而是提醒大家,不要从身体层面委屈自己。
身体的感受是最真实的,但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了他人,牺牲自己的身体感受。
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为了给父母省钱,心甘情愿啃半个月馒头;
还有人工作后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,长期熬夜免费加班。
牺牲也许会带来感动,但在这之前,我们的身体就先垮了。
来源:pexels
不要委屈自己的身体,当你已经感受到身体的不良反应时,必须停止不当的生活习惯。
弗洛姆在《自私与自爱》中曾提出:
“爱自己不是一种感受,还是一种积极的努力,其目的是其(爱的)对象的幸福、发展和自由。”
不光要吃好,也要注意食物的营养,是否能为自身带来长足的好处。
3)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
在决定活在当下时,可能很多人会感到迷茫;
因为过去已经习惯了按照别人的标准而活,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,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探索自我。
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,这里能给你的建议就是:
请不遗余力地开拓自己的视野。
来源:pexels
所以如果你决心要改变,不妨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开始;
如果你暂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,不妨拿一张纸,列出“你想做但没有机会做”的事情。
在每一件事情后面补充“我一直没有实现这件事的原因”。
有的可能是客观原因,比如经济不允许,有的则是主观原因,比如决心不够坚定、自己拖延较久等等。
第三步,给这些事情排个顺序,花费金钱和精力较少、主观原因占多的事情排在前面,反之排在后面。
最后,从今天或本周开始尝试做清单上的第一件事情,给自己安排一个尽可能详细的时间表。
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非常多元,你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,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并尝试更多的活动,探索真正的兴趣和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无论如何,生命只有一次,时长还无法确定,既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,那就好好把握此时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吧。
作者 玉成
编辑:清筠
图源:网络
首发:壹点灵心理
专注心理成长,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